趙一舟
「彌撒」一詞有何意義?
好久以來,教會訂有信友應遵守的四項規矩,稱為「教會四規」,第一規:主日及大節日「應望全彌撒」。教外人士也知道教友星期天需去教堂參加一種儀式。教友通常的說法:去望彌撒,有些地方也說去看彌撒;拉丁文更有說法,去聽彌撒。不論是「望」、「看」或「聽」彌撒,都不曉得此名詞的真正意義。
在此順便追憶梵二以前神父「做彌撒」(以前常這樣說)的方式,就可以瞭解為何不懂得「彌撒」的意義。主禮神父站在祭台前,面對牆壁,背向會眾;全部以拉丁文誦念禱詞,除隆重或歌唱彌撒外,多以低聲誦念。教友看不清、看不懂,也更聽不懂。除非要理講授時學過,才能約略知道神父做彌撒是在做甚麼。
多數教友認為去望彌撒是為了領聖體。為做準備,神父誦念(以前都是默念)感恩經時,教友多次高聲誦念「罪人罪大惡極……」一端文言禱詞。神父成聖體、聖血,舉高時,輔祭者搖鈴,才提醒會眾注意神父的動作。
為何神父在祭台前的祈禱和動作稱為「彌撒」,可能到今天仍有許多教友不懂。教友在學習教理時所用的《要理問答》有一問:「彌撒是甚麼?」答:「是祭獻天主的大禮」。所以,彌撒是祭天之禮,但為何稱之為「彌撒」,一般教理課本並無解說。
梵二後教會新編的《天主教教理》書中曾提及彌撒為祭天大禮的名稱之一,並稍做解釋。
一、彌撒要義及歷來的各個不同的名稱
梵二〈禮儀憲章〉(47號)用簡單的幾句話,清楚地說明教會自古以來對彌撒的訓導:「在最後晚餐中,我們的救主建立了祂體血的感恩聖祭,藉此使十字架的聖祭得以永留後世,直到祂再度來臨。」也就是說,彌撒是以基督最後晚餐中所指示的方式(以祂的體血做祭品),使我人永久紀念祂十字架的祭獻。
教會稱此紀念方式為「感恩聖祭」。此憲章又稱之為:「仁愛的聖事、統一的象徵、愛德的聯繫、逾越宴會」。但對為何稱之為「彌撒」,未曾解釋。
由於此聖祭不易用單一名詞來表達其豐富的意義,因此自古以來就以多種名詞稱之,簡述如下:
1)、源自聖經的名稱:
─ 擘餅(格前十16;宗二42)
─ 主的晚餐(格前十一20)
2)、《十二宗徒訓誨錄》(Didache第二世紀教會古老文獻)稱:
─ 感恩禮(Eucharistia希臘文)
3)、東方禮各教會:
─ 通用:神聖禮儀(Liturgia divina)
─ 奉獻(Oblatio/Offering)
─ Anaphora 指感恩祭中心部分,即今天的「感恩經」
─ 禮物(Gift)等名稱。
4)、教父戴爾杜良及西彼廉著作中稱:
─ 祭獻(Sacrificium)
5)、第三/四世紀的北非及羅馬:
─ 簡稱:Dominicum 屬於主的事。
6)、有地方教會也簡稱:
─ 禮拜(Service/事奉)
─ 聚會(synaxis)或
─ 行動(Actio)等名稱。
7)、在西方(拉丁禮)教會中約在第九世紀時開始通稱:
─ 彌撒(Missa),其意義可能為許多人不易瞭解。
二、梵二後1996年新編的《天主教教理》(1328~1330號)列出教會文獻中對彌撒(感恩聖事)的各種名稱,包括以上所提出的一些,並加以簡單的釋義。最後提出「彌撒」(拉丁文Missa)一詞,解釋說:「如此稱之,因為這實踐救恩奧跡的禮儀,在結束時派遣(missio)信友,使他們在日常生活裡實踐天主的旨意。」此一簡短的說明,大多數教友可能還是不明白中文「彌撒」一詞會有「派遣」( missio) 的意義。這需要從拉丁文彌撒的結束詞來探討。
彌撒禮儀最後一句話:「Ite, Missa est.」。手頭一本禮儀名詞字典(Liturgical Terms, by Pflatteicher)稱古英文Mass一詞可能源自羅馬禮彌撒該句結束語:「Missa est」。字典作者對全句的英譯是:「Go, it is the dismissal!/你們去罷,散會啦!」。
梵二後,新彌撒經書對該句結束詞之各種語言的翻譯均有所不同。比如英語國家的結束語句(最新修訂)有四式:
1)、「Go forth, the Mass is ended/彌撒結束了,離去罷」;
2)、「Go and announce the Gospel of the Lord/去宣報主的福音罷!」;
3)、「 Go in peace, glorifying the Lord by your life/平安去罷,去以你們的生活光榮主」;
4)、「Go in peace/平安去罷!」。
而法語彌撒的結束詞,僅有一式:「Allez, dans la paix du Christ/在基督的平安中去罷」。西班牙語與法語類似,彌撒一詞均未曾出現。中譯最簡單:「彌撒禮成」。省略Ite/去罷!因聚餐後馬上「趕人家走」為國人似乎不禮貌。
由於《天主教教理》對彌撒一詞說有派遣(missio)之義,我主教團2005年會議時,決定「彌撒禮成」後加一句「你們去傳福音罷!」
三、「彌撒」(Missa)一詞與「派遣」(missio)的關係
由以上所述,對彌撒一詞的詮釋及翻譯各有不同,足見簡單的一句拉丁語 Missa est 並不易譯出其真正意義。實際上,此拉丁句是拉丁文一個動詞mittere(派遣)的一個變化式,意指「被派遣了」。
拉丁文的動詞可依照位格(我、妳/你、她/他/它),或時間(現在、將來)等情況而有幾十個變化式,以確定其正確意義。此句Missa est是被動現在過去式,而missa意指被派遣者為一陰性者(人或詞)。
終究誰是被派遣者,拉丁語意並不明顯,因此就簡化其意義:彌撒結束啦(英語的一式翻譯),而法語及西班牙語就略而不譯:「彌撒」一詞消失了。
梵二以前的禮儀運動,對此名詞的意義就有研討過:它到底意指missio(派遣)或dimissio(遣散)?沒有定論。但一千多年的習慣不易更改,在西方拉丁教會中仍普遍地沿用此音譯的名詞,來指感恩聖祭。但均用於經書名稱(如英文Missal,法文le Missel)及內文各類彌撒之標題上,也都是從拉丁文音譯。
四、「彌撒」一詞可改譯嗎?
梵二後,我們能否找一個能使一般信友容易瞭解的中文譯名,來顯示彌撒的主要意義?中譯「彌撒」是拉丁文Missa的音譯,本身毫無意義,而且難以書寫,記得在無打字機的時代,有人為了速寫,竟把彌撒寫作「米撒」或「米三」!而使人們認為彌撒與「米」有關。
新修訂《天主教法典》拉丁─中文版於1985年出版,經翻閱論聖體聖事部分條文,發現舊法典一些條文中的彌撒一詞在新版本中改為「感恩祭」或簡稱「聖祭」,而有一些條文仍予以保留。理由何在?新法典出版後,在彰化靜山舉辦了一次研討會,曾就此問題拜託一位與會者請教大會的法律學者,未獲肯定的解答。
經過比對新舊有關條文之後,筆者認為,「感恩祭」一詞特指彌撒的本質、要義;而彌撒則指舉行聖祭的儀節、禮規。因此,教會仍普遍地把舉行聖祭之禮書稱「彌撒經書」。其內容包括舉行聖祭的禮規及法定的祈禱文和讀經。
在主曆2000年聖年前的準備期,法國在Solemnes本篤修會主導下,邀請全世界一些禮儀工作者,共同參與編輯了一本分為三冊的以Kephas(刻法) 為名的彌撒經書(1999年由巴黎Fayard出版發行)。書名為希臘文,意思是「磐石」、是耶穌給宗徒之長西滿取的名字(若一42),取代了傳統慣用的名稱「le Missel彌撒經書」。僅在封面之後,加註小型字體,le Missel de la vie Chretienne,為信友指出此為一本彌撒經書。
主編者的主要目的,如該書前言所述,是以法定禮儀經文做基礎 / 磐石,透過各地作者所提供的祈禱文、講道詞、默想、神學反省等,表達建基於磐石上的教會之大公信仰,促進各地教友共同的信仰生活,並彰顯教會的普遍性(universality,藉由法國此一Kephas經書的出版,可見「彌撒經書」之名稱及音譯「彌撒」一詞是可以改變的。
其實,早在40年前,在編訂「教理新編」《天主教的信仰》時,當時的主教團教義委員會就引進了「感恩祭」一詞,逐漸代替音譯的「彌撒」,使教友瞭解彌撒一詞的意義。
之後在編訂革新的彌撒禮儀經書時,依據〈禮儀憲章〉(47號)、感恩經中成聖體聖血經,及其他教會文獻,禮儀委員會就為之取名為《感恩祭典》,意指舉行感恩祭所依據的書。
「感恩祭」與一般感恩禮不同,因為感恩的主要行動是向天主獻祭。這是教會從古以來所強調的信理。
============
附記:對舊譯祈禱文中一些音譯名詞改譯的回顧及反省:
記得童年時祈禱所用舊譯祈禱文中有一些音譯的名詞,比如:
─ 聖號經:因罷德肋(Patris)及費略(Filii)及斯彼利多三多(Spiritus sancti)之名。亞孟。
─ 聖母經:亞物,瑪利亞,滿被額拉濟亞(gratia)者……等舊譯經文中也有類似的音譯名詞。初期的外籍傳教士,在當時沒有中華教會專用的名詞情況下,只能音譯。直到大約1935年時代,中華教會,才把音譯的一些名詞改譯,就是我人現在仍在用的文言經文。最後在梵二後編譯新禮書時,禮儀委員會才組成小組改譯為現代化語體文,並用於《感恩祭典》、《每日頌禱》等禮書中。
─ 但音譯的「彌撒」一詞,已經用了三千多年,仍未曾有人嘗試改譯為具有意義的中文名詞?新編禮儀經文雖然已經採用「感恩祭」代替舊譯「彌撒」,但「彌撒禮成」是否能改譯為更富有意義的詞句?提出此問題,請大家思考。歡迎提供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