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仁基金會
  • 鲁汶中心
    • 魯汶南懷仁研究中心
      • 中心介紹
    • 研究出版介紹
      • 英文研究出版
      • 中文研究出版
  • 台北中心
    • 台北南懷仁研究中心
      • 中心介紹
    • 中華南懷仁文化交流協會
      • 協會介紹
    • 獎學金與培育計畫
      • 宗旨
      • 中華學苑國內助學金
      • 海外獎學金
      • 培育補助計畫
      • 南懷仁基金會申請項目暨時間表
    • 培育課程
      • 2019聖體服務員培訓
      • 2018聖體服務員培訓
      • 2017聖體服務員培訓
      • 2016聖體服務員培訓
      • 聖體服務員培訓
    • 發展計畫
      • 地方教會及社會發展計畫
    • 見證觀點
      • 見證雜誌
      • 見證出版
      • 華明出版
    • 協助合作
      • 協助合作
  • 仁義書苑
    • 魯汶仁義書苑
      • 介紹
  • 關於我們
    • 南懷仁基金會
      • 介紹
    • 南懷仁基金會
      • 歷史沿革
    • 南懷仁基金會
      • 基金會宗旨
    • 南懷仁基金會
      • 基金會計畫
    • 地方教會與教區發展計畫
      • 地方教會教區發展
  • 最新消息
  • 出版訂購
    • 中文研究出版
      • 懷仁叢書
      • 見證出版
      • 華明出版
    • 英文研究出版
  • 見證網誌
  • 學術研究
  • 贊助支持
    • 了解並支持我們的計畫
      • 贊助支持我們
TW
|
简体中文
|
English

有關梵二的大事記要──十八世紀的西歐

  • 首頁
  • 見證網誌
  • 見證網誌
  • 專題
  • 淺說梵二大公會議 范京生編著

見證網誌

  • 見證網誌
    • 專題
      • 《中國 吾心之重》 讀後感
      • 淺說梵二大公會議 范京生編著
      • 淺說天主教歷史-西歐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 范京生編著
      • 淺說天主教歷史-第二卷 范京生編著
      • 淺說天主教歷史-第一卷 范京生編著
      • 紮根了沒?
      • 移動的教會
      • 自發自傳-教友團體自發性福傳的經驗分享
      • 牧民現象-華人教會牧靈福傳的現況與挑戰
    • 華人教會
    • 學者分享
    • 福傳追憶
      • 邊疆公教社會事業
      • My Life 我的故事-常令我驚喜的生命
    • 主編的話
      • 主編的話
      • 目錄
  • 天路行腳
    • 天路行腳之台北回眸
  • 傳揚主道
    • 傳揚主道之美麗腳步
  • 主日講道
    • 2025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華人觀點
    • 懷仁通訊
    • 好書推薦
    • 懷仁之驛
  • 見證雜誌2015
    • 見證雜誌簡介
    • 2015年5月 (Vol. 45 No.445)
    • 2015年3月 (Vol. 45 No.444)
    • 2015年1月 (Vol. 45 No.443)
  • 見證雜誌2014
    • 2014年11月 (Vol. 44 No.442)
    • 2014年09月 (Vol. 44 No.441)
    • 2014年07月 (Vol. 44 No.440)
    • 2014年05月 (Vol. 44 No.439)
    • 2014年03月 (Vol. 44 No.438)
    • 2014年01月 (Vol. 44 No.437)
  • 見證雜誌2013
    • 2013年11月 (Vol. 43 No.436)
    • 2013年09月 (Vol. 43 No.435)
    • 2013年07月 (Vol. 43 No.434)
    • 2013年05月 (Vol. 43 No.433)
    • 2013年03月 (Vol. 43 No.432)
    • 2013年01月 (Vol. 43 No.431)
  • 見證雜誌2012
    • 2012年11月 (Vol. 42 No.430)
    • 2012年09月 (Vol. 42 No.429)
    • 2012年07月 (Vol. 42 No.428)
    • 2012年05月 (Vol. 42 No.427)
    • 2012年03月 (Vol. 42 No.426)
    • 2012年01月 (Vol. 42 No.425)
  • 見證雜誌2011
    • 2011年11月 (Vol. 41 No.424)
    • 2011年09月 (Vol. 41 No.423)
    • 2011年08月 (Vol. 41 No.422)
    • 2011年07月 (Vol. 41 No.421)
    • 2011年06月 (Vol. 41 No.420)
    • 2011年05月 (Vol. 41 No.419)
    • 2011年04月 (Vol. 41 No.418)
    • 2011年03月 (Vol. 41 No.417)
    • 2011年01月 (Vol. 41 No.416)
  • 見證雜誌2010
    • 2010年12月(Vol. 41 No.415)
    • 2010年11月(Vol. 41 No.414)
    • 2010年10月(Vol. 41 No.413)
    • 2010年09月(Vol. 41 No.412)
    • 2010年08月(Vol. 41 No.411)
    • 2010年07月(Vol. 41 No.410)
    • 2010年06月(Vol. 41 No.409)
    • 2010年05月(Vol. 41 No.408)
    • 2010年04月(Vol. 41 No.407)
    • 2010年03月(Vol. 41 No.406)
    • 2010年01月(Vol. 41 No.405)
  • 見證雜誌2009
    • 2009年12月(Vol. 40 No.404)
    • 2009年11月(Vol. 40 No.403)
    • 2009年10月(Vol. 40 No.402)
    • 2009年9月(Vol. 40 No.401)
    • 2009年8月(Vol. 40 No.400)
    • 2009年7月(Vol. 39 No.399)
    • 2009年6月(Vol. 39 No.398)
    • 2009年5月(Vol. 39 No.397)
    • 2009年4月(Vol. 39 No.396)
    • 2009年3月(Vol. 39 No.395)
    • 2009年1月(Vol. 39 No.394)
  • 見證雜誌2008
    • 2008年12月(Vol. 39 No.393)
    • 2008年11月(Vol. 39 No.392)
    • 2008年10月(Vol. 39 No.391)
    • 2008年9月(Vol. 39 No.390)
    • 2008年8月(Vol. 38 No.389)
    • 2008年7月(Vol. 38 No.388)
    • 2008年6月(Vol. 38 No.387)
    • 2008年5月(Vol. 38 No.386)
    • 2008年4月(Vol. 38 No.385)
    • 2008年3月(Vol. 38 No.384)
    • 2008年1月(Vol. 38 No.383)
  • 見證雜誌2007
    • 2007年12月(Vol. 38 No.382)
    • 2007年11月(Vol. 38 No.381)
    • 2007年10月(Vol. 38 No.380)
    • 2007年9月(Vol. 38 No.379)
    • 2007年8月(Vol. 37 No.378)
    • 2007年7月(Vol. 37 No.377)
    • 2007年6月(Vol. 37 No.376)
    • 2007年5月(Vol. 37 No.375)
    • 2007年4月(Vol. 37 No.374)
    • 2007年3月(Vol. 37 No.373)
    • 2007年2月(Vol. 37 No.372)
    • 2007年1月(Vol. 37 No.371)
  • 見證雜誌2006
    • 2006年12月(Vol. 37 No.370)
    • 2006年11月(Vol. 37 No.369)
    • 2006年10月(Vol. 37 No.368)
    • 2006年9月(Vol. 37 No.367)
    • 2006年8月(Vol. 36 No.366)
    • 2006年7月(Vol. 36 No.365)
    • 2006年6月(Vol. 36 No.364)
    • 2006年5月(Vol. 36 No.363)
    • 2006年4月(Vol. 36 No.362)
    • 2006年3月(Vol. 36 No.361)
    • 2006年2月(Vol. 36 No.360)
    • 2006年1月(Vol. 36 No.359)
  • 見證出版品
  • 華明出版品
有關梵二的大事記要──十八世紀的西歐
 
◎ 1713 A.D. ──
 
  烏特勒支條約(a series of treaties of Utrecht)的締結。它終結了法王路易十四在西歐發動的數次國際性的戰爭,是一個典型的以國際政治勢力均衡為原則的和約。
 
  在這個時間點上,來環顧與展望當時西歐的政治、社會與經濟的狀況。「舊政權」﹝Old Regime,相對於以後法國大革命時的宣佈──從此是「新政權」(New Regime)的成立﹞的各國,無論是君主專政(如,法國和普魯士),或君主立憲(如,英國),或共和政體(如,荷蘭),均代表少數上層 階級利益的政府。法國文化(語言、宮廷時尚、……)在路易十四的大力發揚下,蔚為國際的風潮,普遍地被接受。整個社會由教士、貴族、和一般人民﹝除廣大的鄉村農業人口 (均已是「自由農」,而非「農奴」) 之外,也包括都市的工商技工和富裕的商人﹞這三個階層所組成,是普遍的 狀況,多少更類似稍早時期的中古時代(Middle Ages)。
 
  然而,這個政、經、社會的內部,已經是暗潮洶湧。知識份子階層形成的「啓蒙運 動」(Enlightenment)將大力搖動它,例如,美國獨立(1776)和法國大革命(1789)等。而所謂的「工業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也已展開步伐,它吸收了農村大量的剩餘人口(勞動力),刺激各類物資的生產和進口(原料),也吸引了社會上大量增加的財富的投入(資本)。
 
◎ 西歐各國的概況 ──
 
  荷蘭人在十七世紀稱霸海上,然而風光不再。英國人急起直追,取而代之,直到十九世紀末期,均屬於大英帝國在全球的輝煌歲月。「光榮革命」(1688)迎接荷蘭威廉親王入主英國王室(1688-1702),宛若英荷兩國的合併,遂能吸取阿姆斯特丹的公司經營和金融業創新的先進經驗,並取而代之,成為歐洲的 金融中心。強大的海軍(Royal Navy)當然是建立全球殖民帝國,不可或缺的必備條件。西 班牙帝國在十六世紀就花光了祖宗餘蔭。以歐洲陸權為主的法國,無法兼顧海上的事業, 在與英國歷年來多次的實力較勁中敗下陣來。尤其,「七年戰爭」(1756-63)更是決定性的戰役,從此奠定大英殖民帝國的全球獨霸地位。
 
  居於經濟和工業的領銜發展地位,而「議會主權」(Supremacy of Parliament)的發展也 確定了下來,在國內政治上穩步、不斷地改革與進步,英國終能維持長期的社會穩定和發展。總結「美國獨立」的失敗教訓後,釐訂順應各殖民地特殊需求的原則,終能長期保有以英裔移民為主的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和南非等海外的屬地。
 
  法王路易十五(1715-74)和路易十六(1774-92)統治下,法國持續成為歐陸政、經、和文化的重心,在「法國大革命」(1789)前的數十年孕育出「啓蒙運動」(The Enlightenment)。
 
  日爾曼民族的地區,仍是300多個大小不等、甚至於單數城堡的邦國,在1648年的西發利亞和約國際會議上任人宰割。然而,屬於霍亨佐倫家族的普魯士王國﹝Prussia of Hohenzollerns,該家族源自「條頓騎士團」(Teutonic Knights)的最後一任團長,他於宗教改革運動的初期皈依路德教派,並轉型為世俗國家﹞迅速興起。威廉大選侯(Frederick William,  the Great Elector, 1640-88)在「三十年戰爭」後崛起為日爾曼民族的主要角色人物。其子腓特烈一世(Frederick I, 1688-1713) 發揚光大之,在1701年取得「普魯士國王」的頭銜。十八世紀的普魯士已然是個斯巴達式的軍事強國。
 
  位處歐洲邊陲的俄羅斯,在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 1682-1725)倡導「全盤西化」的 政策下(甚至於,遷都至波羅的海濱沼澤地上新蓋的聖彼得堡St. Petersburg),急速發展。東正教會(Orthodoxy,亦屬基督宗教)從第十世紀開始已是全民的信仰,此時已在政府的管轄之下,如 同在羅馬帝國時期的希臘東正教會一樣。繼續發揚光大的凱撒琳女王(Catherine the Great, 1762-96),在俄羅斯的歷史上佔有重大的一席之地。
 
  以奧地利(Austria)為根據地的哈布斯堡帝國(Hapsburg),雄據於中歐和匈牙利等地區,並且一直屹立著,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
 
◎ 啓蒙時代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
 
  18世紀被美譽為「啓蒙的世紀」,高舉「理性」、「自然法則」、和「進步」(reason,  natural law,  progress)的大旗──理性能找出自然界生存的規律,能矯正過去的一切錯誤,使人類走向光明的未來。
 
  引領風騷的知識份子(被稱為「哲士」philosophes)諸如,伏爾泰(Voltaire, 1694-1778)、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編者註:其名著《契約論》(Second Treatise of Government)原旨在為英國的「光榮 革命」辯護,提供政治上的理論基礎,對後來的「美國獨立」和「法國大革命」更是提供了理論根據及實例。﹞
 
  法國開放型的文化大環境、文藝沙龍(salons)、和蓬勃發展的出版界為它提供了一塊 沃土,並得以快速傳遍歐洲各地。《百科全書》(Encyclopedie)首卷出版於1751年,全書22卷,圖文並茂、涵蓋各種題目,陸續在往後的20年內出版完畢,總共有160位撰稿人,包括,伏爾泰、孟德斯鳩 (Montesguieu)、和盧梭(Rousseau)等人。
 
  倡導「自由放任」(laissez-faire)經濟政策的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 1727-90)於1776年出版其名著《國富論》(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基本上,這些哲士的言論是反基督宗教的,或有倡議「神」的體系(deism,亦即,承認宇宙有一個「最初因」(first cause)的神明,或稱,宇宙的創造者)。在「理性」當家的思想脈絡發展下,對宗教容忍(tolerance)、宗教自由(包括,不信教)、宗教信仰個人化(不再受政府或社會的權力保護,僅只屬個人的行為)、以及政府立法的「反宗教政策」(anticlerical policies),大有影響。
 
◎ 1789 A.D. ──
 
  法國大革命爆發。啓蒙思潮的催生,和法國政府的財政瀕臨破產,是比較明顯可見的原因。美國獨立戰爭(1776-81)期間,法國曾助戰,而美國與英國的和約也在巴黎締結,更是一個近在眼前實踐啓蒙思想的範例。
 
  拿破崙掌權時期(1799-1814)征服歐洲,也徧傳了「自由、平等、博愛」等革命理念的新思維。
 
◎ 工業革命的萌芽期 ──
 
  在18世紀的下半,採礦、金屬加工業、槍彈和炮彈等的軍火工業、以及紡織業,快速地由家庭式、小型工廠的手工製作模式,朝向眾人分工、靠河水為驅動力、較大規模的工廠型製造模式。尤其在1760年代的英國,蒸汽機技術成熟、運河及鐵路系統的形成,大規模運輸使得成本迅速降低,產品的市場普及一般大眾,而此種需求的反饋,更刺激了各項工業的快速發展及改良。
 
  首先燦爛登場的是紡織業(textiles)。紡紗、織布、和煤、鐵的運用,以及鐵路運輸的因應發明等,都有詳細記錄可供追循和敍述,是一個典型的例證。
 
  到了1790年代,工業革命各個層面的起步階段都已齊備,但真正意義的「工業革命」要在19世紀才能驚人耳目,且更延續到 20 世紀及以後。

 
回上層
聯絡電話:(02)2314-9631
Fax傳真  : (02)2311-9794
聯絡地址:
臺北復興橋郵局第8-121號信箱
電子信箱:
vftaipei@seed.net.tw
活動項目
獎學金
培育方案
教區發展計畫
社會發展計畫
研究與出版
協會活動
見證觀點
見證網誌
華人觀點
見證雜誌
協助合作
如何幫助我們
贊助服務方案
捐款
出版訂購
訂購出版物
好書推薦
 
電子報
訂閱 退訂
Designed by 米洛網頁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