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仁基金會
  • 鲁汶中心
    • 魯汶南懷仁研究中心
      • 中心介紹
    • 研究出版介紹
      • 英文研究出版
      • 中文研究出版
  • 台北中心
    • 台北南懷仁研究中心
      • 中心介紹
    • 中華南懷仁文化交流協會
      • 協會介紹
    • 獎學金與培育計畫
      • 宗旨
      • 中華學苑國內助學金
      • 海外獎學金
      • 培育補助計畫
      • 南懷仁基金會申請項目暨時間表
    • 培育課程
      • 2019聖體服務員培訓
      • 2018聖體服務員培訓
      • 2017聖體服務員培訓
      • 2016聖體服務員培訓
      • 聖體服務員培訓
    • 發展計畫
      • 地方教會及社會發展計畫
    • 見證觀點
      • 見證雜誌
      • 見證出版
      • 華明出版
    • 協助合作
      • 協助合作
  • 仁義書苑
    • 魯汶仁義書苑
      • 介紹
  • 關於我們
    • 南懷仁基金會
      • 介紹
    • 南懷仁基金會
      • 歷史沿革
    • 南懷仁基金會
      • 基金會宗旨
    • 南懷仁基金會
      • 基金會計畫
    • 地方教會與教區發展計畫
      • 地方教會教區發展
  • 最新消息
  • 出版訂購
    • 中文研究出版
      • 懷仁叢書
      • 見證出版
      • 華明出版
    • 英文研究出版
  • 見證網誌
  • 學術研究
  • 贊助支持
    • 了解並支持我們的計畫
      • 贊助支持我們
TW
|
简体中文
|
English

「與基督相遇」乃是點燃教理講授的能量和動力

  • 首頁
  • 最新消息
  • 南懷仁活動最新消息

「與基督相遇」乃是點燃教理講授的能量和動力


《溝通與傳播中的教理講授》研習課程報導

 

「 中華南懷仁文化交流協會」於今年春天,在聖神的引領下成功開辦了《溝通與傳播中的教理講授》研習課程。課程從3月3日開始至5月5日結束,為期十週,每週2小時。課程是以《溝通領域中的教理講授──信仰本地化的重要性》書本作為課程主要內容和架構。參加課程的20位學員主要來自台北教區各堂區,其中四位學員是目前就讀於輔大聖博敏神學院的大陸神父及修女。
 


 

「中華南懷仁文化交流協會」的指導及資助單位是「南懷仁基金會」。「南懷仁基金會」創辦人韓德力神父,以及「南懷仁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是狄剛總主教,對這次的課程皆十分重視,也給予滿滿的鼓勵和支持。兩位神長不受疫情和距離的阻礙,堅持一定無論如何都要透過視訊的方式,與學員們說話,給這20位用心向上的傳道員鼓勵打氣。

 



講師林俊雄除了幫助學員理解本書的內容,也藉此課程把2020年3月頒布的《天主教教理講授指南》做了重點式整理,作為學員研討的一部分。林老師特別點出,教會自梵二大公會議後頒布了三份《教理講授指南》,分別於1971年、1997年和2020年出版。1971年和1997年版本是由「宗座聖職部」出版,而2020年版本則改由「宗座推動福音新傳委員會」出版。從出版單位就能看出教會對於教理講授看法的轉移。換言之,教會如今更強調傳道員的傳福音使命,也強調每位受洗者皆為新福傳的使徒,教友必須找到新的語言來傳遞信仰。教理講授的角色不限於在教會內傳承信仰,換言之,不局限於大部分教友刻板印象中的主日學。教理講授必須在教會各項事工中發揮其功能,使教會的福傳使命展發揮得淋漓盡致!



找回教理講授的生命力
仔細檢教會目前各種教理教材,不難發現缺乏了些許歷史的脈絡。我們有必要透過歷史的座標體味信仰傳遞的發展。初期的教會,「宣講」又稱「宣信」或「初傳」(Kerygma)是傳揚基督最直接的方式,隨著時代的推移教會的宣講方式也搭配了教育教學法,因此開始加入人類的心理發展成分,歸納出各種教理講授模式:初傳模式、慕道模式、人類學模式和歷史先知模式。課程清楚交代了這些教學模式的演化軌跡與邏輯,也分析了當代教理講授運動的共識、矛盾、衝突和張力。除了對人類發展的著重點有所區別外,這幾個教理模式的共同焦點是:「信仰所處的文化環境」。因此,本地化議題是本課程討論的重要一環;講師根據本書及教理講授指南的建議,與學員一起探討了教理講授在今日社會的可能性與迫切性。

教理講授的本地化
今天傳道員必須思考的根本問題:「信仰如何在多元化及世俗化的當今社會傳遞與表達?」這問題沒有簡單、標準、神奇的答案。不過,我們可以借助「觀察、審斷、力行」的方法來分析自己所處的社會,從中找到最合適的信仰傳播方式。課程建議從三個基本主軸來分析及研究教理講授在地化的可能性:「場所的本地化」、「內容的本地化」、「教學法的本地化」。社會絕對不缺乏認識天主的資源、元素和價值體系,本地化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斷辨識天主。

藉著傳道的你和我,傳遞信仰的色、香、味
本課程是在將教理講授放在「溝通/傳播」的架構下來探討,因此課程一開始就釐清溝通和傳播的概念,讓學員回到自己的「文化背景」透視「溝通」問題,思考如何讓信仰的傳遞落實在本地教會。林老師透過個人的神學反省、生活經歷、故事和比喻,邀請學員一起思考如何讓「活在我內的基督」及「我與耶穌相遇的故事」呈現在個人生活及教會生活中;如何活出充滿「色、香、味」俱全的信仰喜宴;如何讓無形的天主,透過我的見證而得以「看得見、聞得到、摸得著」。教理講授猶如擺設基督信仰宴席,讓人可以前來分享與慶祝。





學員在課程最後被要求分別在四個小組,根據他們所處的堂區的實際狀態及需要,結合課程所提出的溝通觀念及建議,設計出一個牧靈教理講授計畫案。計劃案務必要在創意與務實之間取得平衡;要放膽地想像、創新,但不能遠離基督信仰的核心。每小組都呈現了充滿遠見、深度、創意、可行性高的計畫,讓我們深刻感受到聖神的引領。





傳道員終究要回歸個人靈修底蘊,傳道者無法脫離與基督相遇的根基。傳道不強調堂而皇之的作法,而講求實在地陪伴、引領聽道者找到基督。講道者在說的同時不忘聆聽。於是聽者與講者要在說與聽的過程中,一起在天主的話中共同領略、呼吸、與基督相遇。無庸置疑,「與基督相遇」乃是點燃教理講授的原始能量和動力!



學員們課後感想:

龐從敏神父:
「本課程對我幫助很大,無論寫論文還是準備道理都開始以溝通的元素來準備。我相信這樣準備出來的道理比之前的更生動、更引人注意、更接地氣。」

胡三微修女:
「教理講授不是傳遞一套理論知識,而是見證活生生的生命之主:見證基督不單是以口,更是以生命來宣告,讓他人從我們身上看到、經驗到那位真實生活的主,「有血有肉」地在你我生命中的臨現。」

葉榮福:
「感謝林老師將一本生硬的書轉化成有趣的課程。從老師的講解中,可看到教會對教理講授的重視與付出,只可惜相對而言,本地教會似乎在這方面並不十分重視。期許藉著此書能帶動更多人對教理講授的重視,特別是對「初傳流派」所推動的許多成果能深入研究,引領更多人歸向天主。」

姚翰玲:
「藉由書中以及老師上課還有帶討論,有更進一步釐清的效果。尤其是了解”初傳模式”後,更進一步放下當”講師”的不安,安頓在與主相遇的生命經驗中。…. 教理講授在福傳中,不僅是講教理本身,要在更廣的幅度與視野上去建構慕道班的內涵,以及整個堂區的合作。其中更包含了見證、講授、聖事、祈禱、教會團體共融、服務行動。這一點非常受用,有一些在我們的慕道班運作中,已獲印證。另一方面也指點出我們未來運作的方向,以及培育服務團隊應注意的面向。」

彭竹嬌:
「參加教理講授研習課程讓我受益良多,喚醒我的福傳意識,如聖保祿所說:「如果我不傳福音,就有禍了」(格前9:16); 「傳報福音者的腳步,是多麼美麗啊 …」   (依52:7)。我希望「中華南懷仁文化交流協會」多辦有關福傳的課程,提供我們學習及培育的機會以及相互支持的平台,及換醒我們的福傳覺知。這次參加研習課程的幾乎都是平信徒,平信徒的時代來臨了! 我們要加油喔!」

王安娜:
「很幸運能夠上這個在台灣第一次開設的課程,雖然有一本很厚實的書籍,但是在林俊雄老師深入淺出的授課中與漂亮又凸顯重點的ppt與參考資料,既踏實又受用。上課的同學們剛好都是教理講授界的菁英,有遠從外地來的同學,但是他們願意開車前來聽課,或是坐在附近的咖啡店等著晚上上課的時間。在和同學們討論的課程中可以汲取大家的經驗,林老師的穿針引線導引大家探討、激發潛能,之後老師的講評也能引起大家的興趣與共鳴。印象中的文化特色,不只是本地化的代名詞,更可以在生活中找出鮮活的例子,在林老師的舉例之下,鮮活地映在我的腦海中,原來教理課也可以生活化的讓大家印象深刻。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希望他日再相聚,切磋砥礪繼續將語境、訊息、接觸點的公式活化用在自己的生活與教理課中。」

田鵬神父:
「溝通領域中的教理講授課程對我幫助很大,無論寫論文還是準備道理都開始以訊息、語境、語碼和接觸點來準備。我相信這樣準備出來的道理比之前的更生動、更引人注意、更接地氣兒。另外感謝林老師將500多頁、看上去那麼枯燥的內容,講的那麼生動。再有就是,這次上課真正的明白,原來教友們星火那麼旺盛,作為司鐸真的很慚愧,希望將來也能善用他們的熱情、積極性為教會服務。最後再次感謝南懷仁文化交流協會為我們提供這次學習的機會,希望以後還能繼續參加學習,豐盛自己。」

吳苓芳:
「這課程的標題深深的吸引著我。第一堂課,林俊雄老師提到教理講授員是基督的代言人或者說是發言人,(我個人比較喜歡用發言人,因為發言人是雙向的對談,與課程的標題《溝通》較貼近。)這句話一直在我的腦海中迴盪;身為發言人,我對於代言的商品了解多少,該用什麼方式向他人介紹這商品的特色,而消費者的喜好又是什麼?如何行銷才能讓商品廣受大眾的喜愛。默想這些課題讓我與天主有更多的交流,也更依靠聖神的帶領,若不是主的引導我什麼都無法完成,願光榮歸於主。感受到林老師恨不得將他畢生所學與我們分享的熱忱。也讓我重新檢視自己給他人的形象,今後要用見證、創意、陪伴的方式與慕道者一起走向真、善、美、聖的信仰道路。」

張新叢修女:
「藉由林老師的引導講解下將此書中的重要訊息內容簡明扼要的概念傳授給我們,並把教理講授的教學方法還做了一系列的反省。從教會的「初傳」直到梵二大公會議後教會對於教理講授指南的發展歷史等一一講述。使我明瞭教會初期是如何傳遞信仰的內容一直到現代教會對教理講授指南的推行方針。透過老師的認真講解,使我感受頗深的是「說話者」要和「接受者」建立友誼的關係。意思是講授者以陪伴、自由、尊重、開放接受者的態度,打開一個可以探討真理的空間,一同向真理開放,共同來聆聽真理的聲音。也是我在這次的學習過程中認識到福傳者(說話者)是一個‘聆聽者',聽「聽道者」的處境,心情及生命中的所需,以具體的感知他們的渴求。也讓我意識到耶穌在福音中就是這樣與人接觸建立關係的,祂是主動,是走進,是詢問:“你要我為你做什麼?”是聆聽,是尋找,是給出生命,是建立關係。耶穌呼喚我們進入這美好的友誼,分享祂那豐富的生命。蒙召進入友誼,成為朋友,分享生命,我想這就是福傳者的使命!作為一位福傳者就是把朋友給予朋友的關係角色,使我的朋友有更多的朋友!我們一起做朋友!」

劉懷德:
「研習主題很吸引我,因為特別強調溝通與傳播,研習後確實獲益良多,因為林俊雄老師學養豐富,提供生動且結合影音的教材,深入淺出,帶給學員諸多啟發。天主教會的教理講授如果能夠更重視雙向溝通、與人互動,更重視訊息呈現(包裝)、傳遞方式、傳播效果等,勢必能結出更好的果實。誠如「教理教授指南」17所述,教理講授應致力於「使人的信仰,經過教義的宣傳,更為活潑、明顯及有活力。」

 

更多學員們的課後感想請點選此連結

或從 首頁/見證網誌/傳揚主道/傳揚主道之美麗腳步 查詢

回上層
聯絡電話:(02)2314-9631
Fax傳真  : (02)2311-9794
聯絡地址:
臺北復興橋郵局第8-121號信箱
電子信箱:
vftaipei@seed.net.tw
活動項目
獎學金
培育方案
教區發展計畫
社會發展計畫
研究與出版
協會活動
見證觀點
見證網誌
華人觀點
見證雜誌
協助合作
如何幫助我們
贊助服務方案
捐款
出版訂購
訂購出版物
好書推薦
 
電子報
訂閱 退訂
Design by WebTech 網頁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