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仁基金會
  • 鲁汶中心
    • 魯汶南懷仁研究中心
      • 中心介紹
    • 研究出版介紹
      • 英文研究出版
      • 中文研究出版
  • 台北中心
    • 台北南懷仁研究中心
      • 中心介紹
    • 中華南懷仁文化交流協會
      • 協會介紹
    • 獎學金與培育計畫
      • 宗旨
      • 中華學苑國內助學金
      • 海外獎學金
      • 培育補助計畫
      • 南懷仁基金會申請項目暨時間表
    • 培育課程
      • 2019聖體服務員培訓
      • 2018聖體服務員培訓
      • 2017聖體服務員培訓
      • 2016聖體服務員培訓
      • 聖體服務員培訓
    • 發展計畫
      • 地方教會及社會發展計畫
    • 見證觀點
      • 見證雜誌
      • 見證出版
      • 華明出版
    • 協助合作
      • 協助合作
  • 仁義書苑
    • 魯汶仁義書苑
      • 介紹
  • 關於我們
    • 南懷仁基金會
      • 介紹
    • 南懷仁基金會
      • 歷史沿革
    • 南懷仁基金會
      • 基金會宗旨
    • 南懷仁基金會
      • 基金會計畫
    • 地方教會與教區發展計畫
      • 地方教會教區發展
  • 最新消息
  • 出版訂購
    • 中文研究出版
      • 懷仁叢書
      • 見證出版
      • 華明出版
    • 英文研究出版
  • 見證網誌
  • 學術研究
  • 贊助支持
    • 了解並支持我們的計畫
      • 贊助支持我們
TW
|
简体中文
|
English

【封面故事】〈安安,妳在做什麼?〉 吳令芳

  • 首頁
  • 見證網誌
  • 見證雜誌2008
  • 2008年11月(Vol. 39 No.392)

見證網誌

  • 見證網誌
    • 專題
      • 《中國 吾心之重》 讀後感
      • 淺說梵二大公會議 范京生編著
      • 淺說天主教歷史-西歐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 范京生編著
      • 淺說天主教歷史-第二卷 范京生編著
      • 淺說天主教歷史-第一卷 范京生編著
      • 紮根了沒?
      • 移動的教會
      • 自發自傳-教友團體自發性福傳的經驗分享
      • 牧民現象-華人教會牧靈福傳的現況與挑戰
    • 華人教會
    • 學者分享
    • 福傳追憶
      • 邊疆公教社會事業
      • My Life 我的故事-常令我驚喜的生命
    • 主編的話
      • 主編的話
      • 目錄
  • 天路行腳
    • 天路行腳之台北回眸
  • 傳揚主道
    • 傳揚主道之美麗腳步
  • 主日講道
    • 2025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華人觀點
    • 懷仁通訊
    • 好書推薦
    • 懷仁之驛
  • 見證雜誌2015
    • 見證雜誌簡介
    • 2015年5月 (Vol. 45 No.445)
    • 2015年3月 (Vol. 45 No.444)
    • 2015年1月 (Vol. 45 No.443)
  • 見證雜誌2014
    • 2014年11月 (Vol. 44 No.442)
    • 2014年09月 (Vol. 44 No.441)
    • 2014年07月 (Vol. 44 No.440)
    • 2014年05月 (Vol. 44 No.439)
    • 2014年03月 (Vol. 44 No.438)
    • 2014年01月 (Vol. 44 No.437)
  • 見證雜誌2013
    • 2013年11月 (Vol. 43 No.436)
    • 2013年09月 (Vol. 43 No.435)
    • 2013年07月 (Vol. 43 No.434)
    • 2013年05月 (Vol. 43 No.433)
    • 2013年03月 (Vol. 43 No.432)
    • 2013年01月 (Vol. 43 No.431)
  • 見證雜誌2012
    • 2012年11月 (Vol. 42 No.430)
    • 2012年09月 (Vol. 42 No.429)
    • 2012年07月 (Vol. 42 No.428)
    • 2012年05月 (Vol. 42 No.427)
    • 2012年03月 (Vol. 42 No.426)
    • 2012年01月 (Vol. 42 No.425)
  • 見證雜誌2011
    • 2011年11月 (Vol. 41 No.424)
    • 2011年09月 (Vol. 41 No.423)
    • 2011年08月 (Vol. 41 No.422)
    • 2011年07月 (Vol. 41 No.421)
    • 2011年06月 (Vol. 41 No.420)
    • 2011年05月 (Vol. 41 No.419)
    • 2011年04月 (Vol. 41 No.418)
    • 2011年03月 (Vol. 41 No.417)
    • 2011年01月 (Vol. 41 No.416)
  • 見證雜誌2010
    • 2010年12月(Vol. 41 No.415)
    • 2010年11月(Vol. 41 No.414)
    • 2010年10月(Vol. 41 No.413)
    • 2010年09月(Vol. 41 No.412)
    • 2010年08月(Vol. 41 No.411)
    • 2010年07月(Vol. 41 No.410)
    • 2010年06月(Vol. 41 No.409)
    • 2010年05月(Vol. 41 No.408)
    • 2010年04月(Vol. 41 No.407)
    • 2010年03月(Vol. 41 No.406)
    • 2010年01月(Vol. 41 No.405)
  • 見證雜誌2009
    • 2009年12月(Vol. 40 No.404)
    • 2009年11月(Vol. 40 No.403)
    • 2009年10月(Vol. 40 No.402)
    • 2009年9月(Vol. 40 No.401)
    • 2009年8月(Vol. 40 No.400)
    • 2009年7月(Vol. 39 No.399)
    • 2009年6月(Vol. 39 No.398)
    • 2009年5月(Vol. 39 No.397)
    • 2009年4月(Vol. 39 No.396)
    • 2009年3月(Vol. 39 No.395)
    • 2009年1月(Vol. 39 No.394)
  • 見證雜誌2008
    • 2008年12月(Vol. 39 No.393)
    • 2008年11月(Vol. 39 No.392)
    • 2008年10月(Vol. 39 No.391)
    • 2008年9月(Vol. 39 No.390)
    • 2008年8月(Vol. 38 No.389)
    • 2008年7月(Vol. 38 No.388)
    • 2008年6月(Vol. 38 No.387)
    • 2008年5月(Vol. 38 No.386)
    • 2008年4月(Vol. 38 No.385)
    • 2008年3月(Vol. 38 No.384)
    • 2008年1月(Vol. 38 No.383)
  • 見證雜誌2007
    • 2007年12月(Vol. 38 No.382)
    • 2007年11月(Vol. 38 No.381)
    • 2007年10月(Vol. 38 No.380)
    • 2007年9月(Vol. 38 No.379)
    • 2007年8月(Vol. 37 No.378)
    • 2007年7月(Vol. 37 No.377)
    • 2007年6月(Vol. 37 No.376)
    • 2007年5月(Vol. 37 No.375)
    • 2007年4月(Vol. 37 No.374)
    • 2007年3月(Vol. 37 No.373)
    • 2007年2月(Vol. 37 No.372)
    • 2007年1月(Vol. 37 No.371)
  • 見證雜誌2006
    • 2006年12月(Vol. 37 No.370)
    • 2006年11月(Vol. 37 No.369)
    • 2006年10月(Vol. 37 No.368)
    • 2006年9月(Vol. 37 No.367)
    • 2006年8月(Vol. 36 No.366)
    • 2006年7月(Vol. 36 No.365)
    • 2006年6月(Vol. 36 No.364)
    • 2006年5月(Vol. 36 No.363)
    • 2006年4月(Vol. 36 No.362)
    • 2006年3月(Vol. 36 No.361)
    • 2006年2月(Vol. 36 No.360)
    • 2006年1月(Vol. 36 No.359)
  • 見證出版品
  • 華明出版品
吳令芳
 
  我出生在雲林鄉下的小鎮,是第五代的天主教家庭。小時候,爸爸非常堅持孩子主日一定要進教堂、上道理班、晚上睡前要祈禱;媽媽因為在聖堂司琴,所以常邀請我們圍繞在她身旁練唱,家中有六個兄弟姊妹、每每唱歌時就像個小聖詠團,這些留在我腦海中的美麗景象,使我嚮往以後自己也要擁有這樣的快樂家庭。
 
  和振鴻(外子)認識時,他還不是教友,而且因為信仰不同的關係,讓我們差點分手。當時適逢一位老師鼓勵他:如果一個女孩有很深的信仰、而又能堅持,必會是個好女孩。就這樣我們走入了禮堂,在天主面前許下承諾:無論環境順逆、疾病健康、貧賤富貴,我們要彼此扶持,直到離世的那一天。
 
  振鴻也在婚後九個月領洗,加入了天主教會的大家庭。我從小在一個充滿溫馨、有愛的家庭長大,對「家」的概念,認為美滿快樂的家庭是理所當然就會有的,而忽略了家庭也需要用心來經營。
 
  當兩個女兒相繼報到後,生活的挑戰也從此展開,使我和振鴻甜蜜的兩人世界,因著我的抱怨,逐漸變成了戰場;而我每天周旋在孩子的奶瓶、尿片、哭鬧聲中,早已將天主放在腦後,也漸漸成了主日教友。
 
  記得有一次妹妹來訪,出門前回頭告訴我:「大姊,妳家氣氛怪怪的。」我望著她,心中只有無奈。直到一天,耶稣孝女會的賀靜俐修女和聖家堂的美宜、小華到家裡探訪,當她們邀請我一起研讀《要理問答》時,我不加思索的答應了。
 
  在聚會中,修女提到:「有一天,我到一個學生家作客三天,這位太太在先生回家前,就把自己和孩子打理整齊,餐桌也佈置好了,等先生回家時,就帶著孩子一起在門口迎接爸爸。」修女接著說:「我看見孩子們擁上前去,抱住爸爸,幫爸爸拿公事包;孩子的爸爸呢?臉上洋溢著的笑容,當然立即趕走了一天來的疲憊。」
 
  這一幕感人的畫面,深深地刻入我的腦海裡,我反省自己的生活:先生回家時,我和孩子們兩眼盯著電視,振鴻則孤單的吃著冰冷的飯菜。我開始和孩子們商量:如何在爸爸回家時、讓爸爸開心?記得那一天,振鴻回家來,他一開門,女兒們便衝向前抱住爸爸,那一刻振鴻臉上堆滿了幸福的笑容;果然他一天的疲憊,就在孩子們的關懷聲中卸下。
 
  長久以來,我們沒有全家祈禱的習慣,一時之間要如何開始呢?記得第一次光要把大家集合起來,就花了將近一個小時;雖然我們一家只有四人,而且只是關掉電視,卻像在拔河一樣吃力,好不容易說服了一個,另一個等得不耐煩、想發脾氣了。
 
  經過了一番努力後,四人終於安靜下來,我們圍成一圈,一起劃了聖號: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阿門。我說:「請大家一起說感謝天主!」大家回應:「感謝天主!」就這樣結束了我們除了飯前禱以外的第一次全家祈禱。
 
  多麼不容易的開始,卻也開啟了全家祈禱之門;從「感謝天主」這不到一分鐘的祈禱,逐漸增多一遍天主經、一首聖歌、一篇聖詠、一個小故事、一篇聖經章節,以至現在的感恩、反省、求恩。
 
  為了讓孩子們覺得有趣,有時我們關上燈,點盞蠟燭,圍著蠟燭告訴耶穌今天發生的事;有時全家窩在孩子的床上,感謝爸爸一天工作的辛苦,讓媽媽可以安心在家照顧我們;有時一家大小擠在一張沙發,向天主訴說一天中我曾傷害的人,求天主給我勇氣說對不起;有時我們對坐著,互相道歉,我不應該惹媽媽生氣,請媽媽原諒我。
 
  隨著女兒們年紀的增長,我們開始輪流帶晚禱,每人可按自己的方式帶全家祈禱,包括時間的長短喔。從女兒開始上小學、到現在已經國中,她們永遠不會改變的一句禱詞:「求天主讓我明天可以早起,上學不要遲到,上課可以認真。」真是佩服她們可以連續求了七年,我想她們還是會繼續求下去。
 
  這樣的每日祈禱,改變了我們的家庭氣氛。前年妹妹結婚了,當我們邀請她和我們一起祈禱時,她說:「求天主降福我的家庭,就像降福大姊的家庭一樣。」感謝天主,使這原本是一個爭吵混亂的客廳,現在充滿了笑聲、歌聲與禱聲。
 
  也是前年,振鴻生病、時常無法入眠,有一天,小女兒坐在爸爸身旁,用她的小食指一點一點地點在爸爸的手心上,之後她起身關掉大燈、開了小燈,正要走出房門時,我走進臥室,不解的問她:「安安,妳在做什麼?」她天真的望著我說:「媽媽,我剛為爸爸唸完一串慈悲串經。」那一夜振鴻睡得香又甜!
 
  「請大家想想:今天要說謝謝的、對不起的、還有要祈求的。」
  「我要謝謝同學今天下課時下雨幫我撐傘,我忘了帶傘出門,我要謝謝她。」
  「我要謝謝爸爸幫我複習功課。」
  「我要謝謝天主,今天上學沒有遲到。」
  「我要跟同學說對不起,今天誤會他了。」
  「我要跟振鴻說對不起,剛才講話太不客氣了」……。
 
  感謝天主!這是每天的生活,當夜晚來臨,我們各自回房睡覺前,因著主的愛,我們把一天的勞苦都歸還奉獻給祂。
 
  「所以你們不要爲明天憂慮,因為明天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苦足夠一天受的了。」(瑪六34)


 
回上頁
聯絡電話:(02)2314-9631
Fax傳真  : (02)2311-9794
聯絡地址:
臺北復興橋郵局第8-121號信箱
電子信箱:
vftaipei@seed.net.tw
活動項目
獎學金
培育方案
教區發展計畫
社會發展計畫
研究與出版
協會活動
見證觀點
見證網誌
華人觀點
見證雜誌
協助合作
如何幫助我們
贊助服務方案
捐款
出版訂購
訂購出版物
好書推薦
 
電子報
訂閱 退訂
Designed by 米洛網頁設計